中国说什么语言?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而复杂,这种复杂性反映在中国今天仍然存在的惊人的语言多样性水平。 继续阅读以了解有关中国数百种方言和语言的更多信息。
目录
中国有多少种语言?
按照官方说法,中国有 302 种现存语言。 根据您对“语言”和“方言”的定义,这个数字可能会有所不同。
近年来,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使用者数量有所减少,其中一些现在被认为是濒临灭绝的。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一块令人印象深刻的语言多样性之地。
中国的语言可以分为两大类。

普通话和其他中文变体
第一类包括普通话,属于汉藏语系,是中国最常用的语言。
此外,它还包括被视为中文变体的语言,例如粤语。 这些通常被称为方言,即使它们通常是相互无法理解的。
官方说汉语有十种不同的变体,尽管有些资料只列出了八种,因为最后两种语言的人口不到 1%。 这些变体是用汉字书写的,没有自己的书写形式。
少数民族语言
第二类包括属于完全不同语系的少数民族语言,或者,就白族语和西藏的许多语言而言,属于汉藏语系的不同分支。
中国少数民族成员普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 许多这些语言都有自己的书面形式,而不是基于汉字。

中国少数民族的大多数成员除了一种或多种中国方言外,还说他们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
关于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说明
在中国,在讨论语言的话题时,人们经常会提到语言之间的差异。 传统 和 简体中文. 虽然这对于未来的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但它只涉及汉字书写方式的差异,而不涉及汉语实际说话方式的差异。
由于本文的重点是中国的口语,我们不会在这里花时间讨论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

术语“繁体”和“简体”是指书面而非口头语言的差异。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语言?
中国语言数量如此之多,与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字有一些独特的特点有关。
地理
地理隔离是语言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正如动物物种在孤立的岛屿上生活了数千年之后以独特的方式进化一样,当说话者与其他群体长时间隔绝时,语言也倾向于向不同的方向进化。
过去,旅行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危险。 结果,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很少,一个地区的人很少有机会听到其他地方的人说的语言。
今天,由于互联网和快速、可访问的旅行网络的出现,这种地理隔离的影响要小得多。
创办缘起
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在几千年的历程中,中华帝国多次扩张和收缩。 每一次新的领土扩张都会给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带来新的人群。
中国各个朝代的兴衰,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冲突。 政治冲突导致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混乱和饥荒,往往迫使大批难民从一个地区逃到另一个地区,带着他们的语言和方言(客家 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数千年的动荡有助于在整个帝国中分散各种语言。
为了安全起见,难民团体经常选择在地理上孤立的地区定居。 孤立地看,他们的口语向许多不同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保留了某些原始的语言特征。 慢慢地,它们演变成当今中国存在的无数语言。
拉丁语比较
考虑到中国的口语是如何演变的,与古代欧洲的情况进行比较可能会有所帮助。 在欧洲,拉丁文(拉丁文 Lādīngwén)曾经是通用语言。
罗马帝国解体后,欧洲各地的宗教和知识精英继续用拉丁语相互交流,直到18世纪,拉丁语仍然是受过教育的阶级的国际语言。
当国际精英使用拉丁语进行交流时,普通人继续使用日常语言相互交谈。 慢慢地,欧洲不同地区使用的日常语言与其原始书面形式发生了分歧,成为地方方言的集合。
因为拉丁语是语音,人们能够使用拉丁字母来写下他们新的地方方言。 这些方言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今天存在的罗曼语。

数百年来,拉丁语一直是欧洲精英的通用语言。
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情况是相似的。 古典汉语 是中国精英阶层的通用语。 虽然日常生活中不说汉语,但帝国各个角落的官员用书面文言文交流。
然而,与拉丁文不同,文言文不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 因此,它与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口语仍有很大不同。
说话者仍然可以使用他们当地的方言以自己的方式发音书面文言文,因此与欧洲浪漫语言不同,不同的中文变体从未发展出自己的书面形式。
中国十大品种
官方有10种不同的 中国品种. 在中文中,它们被称为汉语方言(Hànyǔ fāngyán),或“中国方言”。
请注意,语言学家认为许多这些“方言”(方言 fāngyán)是单独的语言(语言 yǔyán)。 然而,在中国大陆,尽管某些中文变体与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大于大多数欧洲语言之间的差异,但将各种汉语变体称为“方言”在政治上是正确的。
汉语(包括普通话)共有10个变种,属于汉藏语系的一个分支。
以下按母语人口总数降序列出了10个公认的汉语变种。
1. 标准普通话
标准普通话,或标准汉语,通常称为普通话 普通话(Pǔtōnghuà) 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国语国语(Guóyǔ),是中国的主要语言。 这种语言也被称为汉语(Hànyǔ),因为它是大多数汉族(汉族Hànzú)使用的语言。
65.7%的中国人口以普通话为母语,是母语人数最多的汉语品种。 当世界各地的人们学习汉语时,大多数人学习的是标准普通话。
标准普通话最初是基于北京说的一种汉语方言,但现在全国各地的人都说它。 普通话是中国的主要官方语言,也是当今中国交流的主要语言。

所有在中国公立学校学习的孩子都学习标准普通话。
2. 闽南语
闽语闽语(Mǐnyǔ)是指福建沿海省份最常用的一组语言或方言。 大约 6.2% 的中国人口以闽语为母语。 也许是因为福建多山的地理隔离,闽南的品种很多。
闽语的一种著名品种是闽南语。 该变种是闽东南部闽南语,台湾也有使用。 东南亚和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中国城镇的海外华人社区成员都使用闽南语。

闽南语在福建、台湾和中国南方的其他一些地区使用。
3. 吴国
吴语 吴语(Wúyǔ)是指在上海及周边地区使用的一组相关的中文变体。 虽然有时被称为上海话,但实际上吴被认为起源于 苏州. 6.1%的中国人口使用它。 该语言在上海以及邻近的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最常用。

吴语,又称上海话,在江、浙、沪地区最常用。 图片来源:ASDFGHJ,CC BY-SA 3.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4. 粤语(粤语)
除了普通话,粤语粤语(Yuèyǔ)也许是中国以外的人最熟悉的汉语方言。 虽然它只被 5.6% 的人口使用,但它与香港武术电影和中国侨民的联系使其在国外的知名度更高,尤其是与许多其他不太知名的中国变种相比。
广东和广西以及香港和澳门使用不同版本的粤语。 这听起来与普通话大不相同,并且两者相互无法理解。
粤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几个特点。 如果你读 唐代 标准普通话的诗歌,你不会听到很多诗人的押韵方案。 然而,如果你用粤语读它,你会突然听到更多的原韵。

中国南方省份广东和广西以及香港都使用粤语。 图片来源:ASDFGHJ,CC BY-SA 3.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5. 晋语
晋语 晋语(Jìnyǔ) 5.2%的人口使用方言。 大多数讲晋语的人生活在中国中北部地区,包括山西省以及内蒙古、河北、河南和陕西的部分地区。 由于山西省的大多数居民讲晋语,所以这种方言有时也被称为山西话(Shānxīhuà)。

晋语在华中地区最常用。 图片来源:CC BY-SA 3.0。
6. 赣语
赣语赣语(Gànyǔ)是指江西省主要使用的一组汉语方言。 湖南、湖北、福建、安徽等地也有赣语。 因江西话多,故称江西话(Jiāngxīhuà)。 赣语占总人口的 3.9%,被认为与客家语密切相关。

赣语在江西省最常用。 图片来源:互联网档案图书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7.客家(客家)汉语
在普通话和粤语之后,客家话或客家话(客家话 Kèjiāhuà)可能是国外最知名的中文品种,可能是因为许多海外华人社区普遍使用客家话。
在中国,3.5% 的人口使用客家话。 如今,客家语使用者遍布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川、江西、贵州、香港和台湾。 演讲者也可以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以及世界各地的中国城镇找到。
中国客家品种的迷人历史和 客家(客家)人 更广泛地说,它象征着战争和移民如何帮助塑造了现代中国的语言景观。

客家语言的现代地理分布是由客家人的历史迁徙所塑造的。 图片来源:Sdcheung,CC BY-SA 4.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今天的克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 然而,从西晋(公元 266-420 年)开始,他们作为难民逃往南方,以逃避中国北方的战争和动乱。 时至今日,他们的中文名字客家(Kèjiā),意为“客家人”,见证了他们作为移民的身份。
与粤语一样,客家话保留了标准普通话中不再存在的古代汉语口语的几个特征。 或许是因为难民身份,中国的客家人群经常居住在地理上的偏远地区,这导致被归类为客家话的各种方言之间的语言差异很大。
8. 湘文
湘语湘语(Xiāngyǔ)在湖南省最常用,但在广西、贵州和湖北也可以使用。 由于湖南人口众多,所以也常被称为湖南话。 大约 3% 的人口会说一些不同的湘语。

大多数说湘语的人都可以在湖南找到。 图片来源:CC BY-SA 4.0。
9.徽州华人
徽州徽州话(Huīzhōuhuà),又称徽徽语(Huīyǔ),是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散居人群使用的一小群方言。 该方言组仅占人口的 0.3%。 因为它太小了,它经常被排除在中国品种的名单之外。

徽州话是安徽、浙江和江西部分地区使用的一小群方言。 图片来源:CC BY-SA 4.0。
10.平话及其他未分类方言
平话(Pínghuà)主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的人使用。 由于讲者的数量很少,所以它和徽州汉语一样,通常不包括在汉语品种列表中。
除平话外,中国还有少数汉语变种,如儋州话(Dānzhōuhuà),尚未分类。 讲平话和各种未分类的中国方言的人占人口的 0.6%。

少数人使用平话,主要居住在广西。 图片来源:CC BY-SA 4.0。
中国使用的其他语言
除了上一节列出的汉语变体外,中国还有多种其他语言,其中大部分与汉藏语系无关。 他们在中国的存在可以追溯到中国与其他民族和文化接触、冲突和共存的悠久历史。
以下是当今中国存在的其他一些主要语系。 请注意,这些家庭的语言通常由占中国人口 55% 左右的中国 8 个少数民族的成员使用。
1. Tai-Kadai (Kra-Dai) 语系
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使用属于泰卡岱语系的语言。 这些民族包括黎族、傣族、侗族和布依族。 这个家庭的语言也由壮族使用,其中许多人居住在桂林和附近 龙胜. 在东南亚和印度东北部可以找到该家族的其他语言使用者。
2. 苗族语系
苗族语系的使用者包括居住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山区的人。 在这个家庭中讲语言的中国少数民族包括苗族、瑶族和畲族。

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各地都可以找到说苗族语言的人。 图片来源:CC BY-SA 4.0。
3. 南亚(孟-高棉)语系
在中国南部以及东南亚、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都可以找到属于南亚语系的语言的使用者。 越南人和高棉人都属于这个家庭。 在中国,德昂、京、布朗和佤族使用南亚语言。
4.突厥语系
突厥语族包括分布在广泛地理区域的大量使用者。 这些语言在中国西北部以及整个西亚、东亚、北亚和中亚、南欧和东欧以及高加索地区使用。 土耳其语是该族群语言的代表性例子。
在中国,突厥语由几个不同的民族使用,包括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维吾尔人、吉尔吉斯人、鞑靼人(达达)、撒拉族和裕固人(“黄维吾尔人”)。 此外,居住在新疆的两个未被承认的中国民族也使用突厥语。 其中包括阿伊努人和伊犁突厥人。 伊犁突厥人讲一种被称为伊犁突厥语的濒危语言。 可悲的是,在中国只剩下 30 个家庭会说这种语言。
5. 蒙古语系
蒙古语系包括蒙古人、内蒙古人、俄罗斯人和阿富汗人使用的语言。 这个家族中最通用的语言是蒙古语。 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人使用蒙古语,包括蒙古人、东乡人、蒙古人、达斡尔人、渤南人、裕固族(“黄维吾尔人”)和旷家回族。

中国北方部分地区使用蒙古语系的语言。 图片来源:CC BY-SA 2.5。
6. 通古斯语系
北亚和东亚,特别是西伯利亚和满洲的人们使用通古斯语系的语言。 通古斯语的使用者已经不多了,这个家族中的许多语言都被认为是濒临灭绝的。
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华北民族的部分成员至今仍使用这个家族的语言。
7. 韩语系
与此列表中的其他语系不同,韩语系不包括多种不同的语言。 相反,它只包括韩语的各种区域变体,这被认为是一种 语言隔离.
韩语在东亚和中亚的朝鲜和韩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使用。 在中国,属于朝鲜族的人说“中国朝鲜语”,这是基于朝鲜说的朝鲜语标准形式。

韩语族只包括韩语,这是在韩国最常用的语言,尽管在中国也可以找到一些使用者。 图片来源:CC BY-SA 4.0。
8.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包括欧洲语言,如英语、法语、乌尔都语和波斯语。 在中国,这个家庭的语言使用者包括包括塔吉克人和俄罗斯人在内的各种少数民族。 印欧语系的两个著名成员葡萄牙语和英语也分别在澳门和香港使用。
9. 南岛语系
南岛语系是一大群语言,在海洋和东南亚大陆、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有许多使用者。 印度尼西亚语是这个家族语言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中国,海南的乌楚尔人(官方认为是回族的成员)和台湾的高山人使用澳斯通语。
10.汉藏语系
如前所述,普通话和前面讨论的其他汉语变体都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分支。
白族说的白族语被认为是汉藏语系的一个独立成员。
汉藏家族也有藏缅分支。 这个分支的语言是东南亚以及南亚和东亚的部分地区。 其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是藏语和缅甸语。
在中国,有近20个民族讲属于这个分支的语言。 这些族群包括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独龙族、怒族、阿昌族和哈尼族等。
语言爱好者的天堂
中国丰富的语言多样性使其成为对语言和语言学充满热情的人的天堂。 研究中国的各种语言为了解中国丰富的历史、广阔的地理以及令人难以置信的文化和种族多样性提供了一个迷人的窗口。

中国是一片语言丰富的土地。
汉语词汇
Hànzì | Pīnyīn | Definition |
---|---|---|
拉丁文 | Lādīngwén | Latin |
方言 | fāngyán | dialect |
语言 | yǔyán | language |
汉语方言 | Hànyǔ fāngyán | Chinese dialects |
普通话 | Pǔtōnghuà | Standard Mandarin (literally "common speech"); term used in mainland China |
国语 | Guóyǔ | Standard Mandarin; term used in Taiwan |
汉语 | Hànyǔ | Standard Mandarin (literally "Han language") |
汉族 | Hànzú | the Han ethnic group (China's largest ethnic group) |
闽语 | Mǐnyǔ | Min Chinese |
吴语 | Wúyǔ | Wu Chinese |
粤语 | Yuèyǔ | Cantonese (also called Yue Chinese) |
晋语 | Jìnyǔ | Jin Chinese |
赣语 | Gànyǔ | Gan Chinese |
客家话 | Kèjiāhuà | Hakka (Kejia) Chinese |
客家人 | Kèjiārén | the Hakka people (literally "guest families"); considered members of the Han majority |
湘语 | Xiāngyǔ | Xiang Chinese |
徽州话 | Huīzhōuhuà | Huizhou Chinese |
平话 | Pínghuà | Pinghua Chinese |
